河湟福谷 圣域湟中

湟中区下辖街道办事处1个、镇10个、乡5个,社区居委会16个、行政村380个,辖区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55万人,城镇化率42.23%。
区位优势显著。区境三面环围西宁,是西宁南部生态屏障。区域内有西宁规划城市副中心多巴新城,西宁市经济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南川工业园。2019年11月撤县设区,深度融入西宁主城区发展格局。
文化积淀厚重。作为河湟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区,是“卡约文化”“西羌文化”的摇篮,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湟中社火、千户营高台、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等具有地域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蜚声中外,是西宁市非遗产品及产业聚集区,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族团结和谐。自古以来聚居着汉族、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6万人,占全区人口的32.62%。
长期以来,湟中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坚定信心、实干争先,推动产业发展实现量质齐升。冷凉蔬菜热销全国各地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突破30万吨,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均位居全市首位、占全省近五分之一,湟中已成为西宁市主城区蔬菜供应“大后方”。草莓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亿元,向全国各地草莓种植户供应优质草莓苗600万株。脱毒草莓原原种和原种苗的繁育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玉拉草莓脱毒繁育中心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优质生产基地。文旅产业逐步向全域旅游推进,拥有A级旅游景区1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重点镇1个。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已成为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镇和青藏黄金旅游线路的关键枢纽。清洁能源进一步优化了能源结构,累计完成138个行政村、88个企事业单位“煤改气”“煤改电”治理工作,减少生活用煤量10.65万吨,削减二氧化硫851吨、氮氧化物397吨、颗粒物3991吨,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90%以上。成功入选全省唯一全国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为进一步拓宽清洁能源价值转化路径,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湟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2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6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66.5亿元,增长-0.5%。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73元、增长6.1%,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23元,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99元,增长4.2%。区属投资增长2.9%。获评全国“2023年度阳光校餐示范县”、区供销联社获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
今年一季度,一产增加值增长6.6%;区属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7.4%,甘河园区下降3.6%,建筑业总产值增长91.1%;三产增加值增长2.5%。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